团队建设

学科振兴计划

时间:2015-12-20

作者:

浏览记录:

一、本一级学科点现状、特色和优势以及在全国同类学科的地位分析

一、本一级学科点现状、特色和优势以及在全国同类学科的地位分析

公司体育学科1950年设立,是中国最早设立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之一,老一辈体育理论研究者刘华坤、田友岭、王宏一直站在我国该学科的前沿。研究生教育始创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开始招收体育理论和体操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授权,1996年获得教育硕士招生资格,1997年获民族传统体育授权,2001年获体育人文社会学授权,2005年获运动人体科学授权,2008年获体育一级学科硕士授权,2009年获体育硕士授权,是山东省体育类硕士学位授权最早、学科门类最全、方向最多的学校。设有体育一级学科下的全部4个二级学科的授权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和3个相关的培养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九五”以来山东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体育教育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  

经过65年的团队建设和专业发展中,形成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武术理论与方法”、“人体运动的机能学评价”、“运动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动作发展与评价”、“体育人文社会学”等六个特色分明,优势突出的专业方向。目前正围绕这六个方向展开研究,并体现出以下发展的优势和特色:  

学科梯队结构优化,团队力量雄厚。上世纪学科初创时期就有王宏、王洪年等8名前苏联专家为我国培养的研究生教师,为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发展动力。目前,本一级学科教师队伍中教授17人,副教授26人,讲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9人;国家残疾人乒乓球队挂靠公司,3名教师担任总教练和体能教练。另有5名国际级裁判员、15名国家级裁判员。另外,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系、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日本爱知教育学院建等多院校所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公司产品关系。聘有国外和校外知名教授20余人,著名体育专家5人,作为兼职教授和兼职导师,学术队伍完全能够满足专业培养的需要。同时,较完备的实验研究和教学设施,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保障。  

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团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2010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全国教育规划和教育部课题4项,其他省部级课题39项,出版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七届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优秀哲学社会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其他国家、省奖项100余项(竞赛获奖)。  

公司体育学一级学科,在省级品牌专业和“九五”以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省级重点学科平台上,励精图治、稳定发展,现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已经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50%。在“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等领域一贯保持发展强势,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崛起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武术与传统体育文化”领域也备受全国关注。随着学院新生代研究力量的崛起和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的显现,体育学一级学科一定能在下次学科评估中进入前40%的行列。  

二、学术队伍情况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35

以下 

36

45

46

55

56

60

61

以上 

具有博士学位人数 

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7 

12 

23 

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26 

12 

12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0 

三、学科方向  

1.体育哲学社会学研究  

学术带头人:于涛教授  

体育哲学社会学研究是当代体育最具影响的研究领域之一,用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体育的基本理论、体育道德、奥林匹克精神、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哲学思想等众多问题。  

该方向有三个稳定的研究领域:  

①体育哲学研究。运用当代哲学方法探讨体育的概念体系及体育的发展规律,构建体育道德和竞技伦理的理论体系,探索当代体育与艺术的区别,以及体育的美学特征等。目前已在国内重要体育期刊中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承担教育部教育规划课题和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会学课题2项,出版国内第一部体育哲学双语教程,较为全面地引介当代西方体育哲学理论和思想。  

②体育社会问题研究。研究体育社会热点问题、国际奥运会改革、商业化职业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奥运会志愿者管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体育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10篇论文,出版专著4本,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2项。其中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的研究成果受到有关专家的广泛好评,直接或间接地对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③汉代体育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研究。着重对我国汉代画像石与竹简等文物资料中的身体活动特点进行考察。在《体育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在日本《体育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5篇,出版3部学术著作,其中2篇论文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最佳墙报奖”,专著《中国养生古论》获山东省文化厅二等奖。  

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在体育理论研究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硕的研究成果。老一辈体育理论研究者中有若干名苏联专家培养的我国第一批体育理论研究生,也是我国最早培养体育理论研究生和硕士授予单位之一,该方向1984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最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方向。目前,新一代的体育理论研究者也迅速成长起来,该团队现有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另有国外知名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士)2人。目前该方向形成老中青、硕博相结合,职称和学缘比例协调,人员搭配合理,学术氛围融洽的学术队伍。近年来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多项,发表C刊论文23篇,在国内学术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  

2.武术传承与传播研究  

学科带头人:王海鸥教授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文化凝聚的体现,具有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健全人格功能,作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面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任务,有责任担负起文化传承、传播和教育的重任。普及和开展武术活动,建构武术发展新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是国家教育部门研究武术问题和制定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急需解决的问题。  

武术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950年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建校以来,体育系就开设武术课程,是全国高师最早开设武术课程的院校之一。本专业先后汇聚了德高望重,武功精绝,技艺全面,文武兼备的周永祥、姜周存等全国著名的武术教育家,培养了诸多高层次的人才,为公司武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系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在读2人,硕士学位5人,硕士生导师6人。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从199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至今共招硕士生76名,已毕业8届共58名硕士研究生(不包括教育硕士和同等学历),现在读硕士研究生18名。他们共参加省级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28次,获省级以上奖励有13人。据不完全统计,发表学术论文123篇,包括核心期刊18篇,武术专业期刊38篇,其中有9人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奖,2人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奖,5人荣获世界传统武术节报告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科学研究走在武术学科同行的前列。作为全国最早一批民族传统体育学教学单位,老师们辛勤耕耘、不断凝练,在“武术文化、武术历史、武术教育、武术科学化训练、武术传播、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等研究方向取得丰硕成果。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持10余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出版具有国家影响力的武术专著20册,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200多篇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学术论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新型专利。  

3.学校体育研究  

学术带头人:张志勇 教授  

该研究方向是以体育教学一般规律和教学活动中诸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为理论基础,以培养高层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目的的学科研究方向。历经60年的积累已成为传统优势方向,自1984年就开始招收该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教学和研究基础雄厚。本学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际,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并依靠传统优势和前瞻发展形成以下领域特色:  

⑴体育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关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过程与方法问题以及体育教学中的员工发展问题等。该领域的主要成果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教学论》,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⑵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体育教学内部系统的社会学特征和外部社会环境与关联等。该领域承担了如:《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研究》、《学校体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省社科规划等多项重点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为该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  

⑶体育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多年来,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等重大课题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验研究。如:“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跨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该领域以山东省的领先地位,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该研究方向已形成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有特色的学术队伍,具备了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近年来又有多项国家社科等高层次的项目和科研成果等科研优势的支撑,同时依托博士点的背景,以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学校体育研究方向将会有更好,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4.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  

学术带头人:葛书林 教授  

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支柱学科,也是公司重点学科,具备以下特色和优势。  

⑴学科梯队合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措施得当。本学科在科研队伍方面有良好的梯队保障,本学科现有教授3 人,副教授6人,博士5 人,科研成果若干,在国内同等专业院校中名列前茅。在科学研究上营造宽松学术环境,发挥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鼓励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本单位工作。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在合理引导和规划的前提下,给教学科研人员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在规定课时数外,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在课题经费上实行奖励制度,对发表的高层次论文和著作进行奖励。对学科教师的科研成果给予优厚的物质待遇以外,为其提供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的平台,帮助其提高本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学科在培养人才和为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  

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着显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不但进行运动训练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积极拓展运动训练方法手段,为推动高等院校专项运动训练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为专项运动训练提供先进的、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团队队伍、提高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研究方向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⑶训练和教学成绩斐然。训练方面,乒乓球、健美操、田径、定向越野等在国际、国内大型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山东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基础上的山东省品牌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继续保持了山东省的龙头地位,从2005年以来的历届该专业教学基本功大赛中(除2013年外)均或一等奖。员工的就业率、考研率保持较高的水平。  

⑷定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会议,注重和国内其他院校同等学科的学术交流,了解并掌握最新学科动态,始终处于该学科的国内领先地位,同时注重创新意识,对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定期科研讨论,确定研究方向,探讨研究方法,注重团队合作,致力于出精品。  

5.人体运动的机能学评价  

学术带头人:赵敬国教授  

人体运动的机能学评价是运用人体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规律、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运动训练计划及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实施以及效果评定等,对指导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全民健身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多年来,本方向成员赵敬国教授、王茂叶副教授(博士)、丁萌副教授(博士)、郭林副教授(博士)、樊丽霞博士以及荆文博士,团结合作,不断进取,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  

⑴运动与脑功能研究:自2004年以来赵敬国教授、王茂叶副教授、荆文博士等带领研究生一直从事运动心理生理学领域的研究,利用先进的脑诱发电位仪采用ERP等指标研究了不同性质运动对脑认知电位的影响规律。指导毕业研究生34人,在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王茂叶博士进入公司心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其研究课题《体质视野下运动性疲劳的认知特征及机制研究》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由于我们在该领域的持续研究和成果的积累,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引起了公司其他教师的研究兴趣,逐渐形成了一只稳定的研究团队,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课题申报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也对公司相关学科博士点的申请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⑵运动损伤机制及健康促进研究:丁萌副教授、郭林副教授、樊丽霞博士一直从事运动损伤机制、体能监控和运动康复的研究,指导毕业研究生6人,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体育总局课题《健身气功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康复作用的循证研究》以及横向研究课题《慢性病家庭运动康复系统的构建及评价》等。  

本方向的优势:①研究方向属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属多学科交叉领域,具有明确的发展前景。②学术团队成员学历层次高(博士占5/6)、职称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坚信我们会在高层次课题申报和高水平论文发表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6.技能的发展与评价  

学术带头人:单信海  

动作技能的发展与评价是当代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运用生物力学、人体测量学等人体科学的多学科知识,对田径、体操、武术等优秀运动员实施技术动作的评价;同时,在全民健身中,构建中小员工动作技能的发展模型、解决中老年人动作技能的保健与康复等科学问题。本方向的研究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改进运动技术、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以及促进全民的身体素质等方面起到较大作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在该研究方向上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⑴运动损伤方面,利用肌电与录像、测力台、关节肌力矩测试系统等仪器的同步测试,在人体下腰、膝关节等部位分析探讨运动损伤的力学机制,共发表了SCI论文5篇,其中《Low back pain development response to sustained trunk axial twisting》一文,在《欧洲脊柱杂志》(SCI二区)上发表,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获教育厅科研成果奖1项。  

⑵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诊断方面,运用肌电及三维摄像技术,研究优秀运动员在动作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巩立姣背向滑步推铅球关键运动技术参数分析》等数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承担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山东省科技厅等多项省部级课题,获省部级(国家体育总局)奖1项;  

⑶动作技能的发展模型方面,在全民健身领域,探讨人体运动的生物学因素,研究动作技术的发展与年龄、人体形态、运动素质等多维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国体育科技》发表《3-10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比较研究》等论文数篇,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  

该方向现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1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2人。在学术梯队中,方向带头人单信海教授是全国运动生物力学科学方面的知名学者,在动作技能评价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郑富强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博士,青年学者,长期跟踪国家队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在技术诊断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团队回绕上述3个领域展开合作研究,有望在未来几年取得更大的成绩。  

.